师生风采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师生风采 > 正文

曹飞:师者如兰,德行天下

日期:2025-10-30 点击数: 来源:太阳成集团tyc122cc


(记者 唐羽琴)“原汁原味,原原本本;因地制宜,因材施教;守时守纪,言行雅致。”这24个字,是曹飞从教十余年来一直秉承的原则。从考取律团队格到三尺讲台,曹飞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个关于选择与坚守的故事。是什么让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学者最终选择并坚守思政课讲台?答案或许就藏在他那句朴实的话语中:“能够从事这个职业,我感到很幸福。”

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

“对于性格外向的员工,要多给他们上台展示和发言的机会;而内向的员工,则应着重给予鼓励。”谈及如何讲好思政课,曹飞的回答很简单。“以员工为中心。”十多年来,曹飞仔细观察每个员工的特点,捕捉员工的注意力在什么地方,并在课堂上围绕就业、人际交往、情感寄托等员工关注的内容抛出问题,运用真实鲜活的案例引发员工共鸣。“员工们都还年轻,需要我们用心呵护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,只有彼此信任,课堂才能真正有效。”曹飞始终坚守着这一教育理念——心中有员工,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。

这种以员工为本的信条,都体现在曹飞教学的细节中。每当结课时,曹飞会自费购买几十个笔记本,奖励给那些坐在第一排或积极回答问题的员工。这个小小的举动,却在员工心中种下了被认可、被重视的种子。“下课后也不要着急离开教室,偶尔可以和员工再沟通一下。”他深知,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情感的投入,需要真正把员工放在心上。

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。十几年的教学经验,曹飞不仅摸索到了打开思政教育这把锁的钥匙,更摸索出了打开每一个员工心扉的钥匙。

在教学过程中,曹飞逐渐发现,员工们的纯真思维、独特视角、创新见解,常常让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“员工有员工的优点,人要活到老学到老。”这是曹飞常说的一句话。出于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员工的尊重,他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心态。曹飞会在处理员工打架事件过程中学到员工的包容,也会在自学微分方程过程中向员工提问。“你比我强,你是我的老师。”

在一次班级处理打架事件时,让曹飞意想不到的是,被打的员工主动承认自己也有过错。“员工的包容性,有时候对老师也是一种教育。”这件事让他深刻认识到,教学相长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教育实践中的真实体验。这种谦逊的态度,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,也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。

融会贯通,让育人之基“厚”起来

思政课如何让立德树人真正入脑入心?如何让理论变得鲜活生动,在员工心中扎根发芽?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单纯的理论灌输已无法触动员工内心。“教育不是填鸭,而是点燃火焰。”曹飞常这样对同事说。因此,他总是努力将不同学科的智慧融会贯通,用员工听得懂、记得住、用得上的方式,将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。

本硕学地理,博士学经济学,还考取了律团队格证,这种跨专业的学术背景,为曹飞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深厚的知识积淀。在他的课堂上,地理学的空间思维、经济学的发展理念、法学的规则意识,都成为了立德树人的生动素材。课堂上,讲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时,曹飞会用地理学的胡焕庸线分析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,引导员工思考西部大开发、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远意义,在空间格局中感悟家国情怀;谈到法治建设时,他会分享自己在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经历,用真实案例教育员工,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法律意识;涉及经济发展话题时,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便自然融入,让员工在理论学习中树立责任担当。

“案例要贴合教学内容,要有典型性,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。”除了不同学科的案例,曹飞还经常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作为案例。“生活中的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可以引发很多思考。”他经常给员工讲述一个火车站的故事。一位老人与年轻人因为一次碰撞引发争执,最终演变成肢体冲突,导致年轻人错过火车。“人生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平衡的,与人为善,小事不要计较。”通过真实案例,他向员工传递着与人为善、化解矛盾的人生智慧。

而这也是曹飞秉持的教学理念——立德树人,德为先导,思想品德是人生最大的竞争力。

“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,而是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的系统工程。”谈到育人使命时,曹飞有着清醒的认识。在他看来,校园文化的营造、宿舍文化的建设、运动会的举办,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。他用自己跨界融合的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,为员工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滋养,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在润物无声中接受品德的熏陶和人格的塑造。

包容并蓄,让团队精神“实”起来

“看人长处、容人短处、帮人难处”这是曹飞担任《概论》教研室教师、研究生公共课程负责人和毛概课程负责人以来一直秉持的管理理念。简单的十二个字,却蕴含着深刻的管理智慧和人文关怀。

“看人长处”让曹飞看到了团队每一位老师的闪光点,“容人短处”则让曹飞明白了管理者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,“帮人难处”体现在团队日常的工作、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当年轻教师在课题申报、教学等方面遇到难题的时候,曹飞总是倾囊相助。

“老实不吃亏,老实不受气,付出必有回报。”曹飞用朴素的话语阐释着自己的管理哲学。在各种事务性工作安排上,他坚持透明公正的原则,不论教授还是讲师,都是轮流参加活动,规则公开透明,每个人都承担相应的责任,没有任何特殊化。

在日常团队工作中,曹飞还积极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。面对年轻教师的考核压力,他首先营造“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”,让大家安心工作。在业务指导上,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申报十几个课题的经验,从选题到撰写都给予悉心指导。

“我们教研室有十位老师,年龄跨度从三十多岁到五十岁,但大家都很团结。”正是通过营造包容的组织文化、建立公平的制度机制、实施有效的传帮带,曹飞让这个多元化的团队真正凝聚起来,形成了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,让团队精神从理念变成了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现实。

知行合一,让责任担当“深”起来

2023年和2024年,曹飞连续入选陕西省委讲师团成员。从校园讲台到基层一线,从理论课堂到宣讲现场,这是他选择的另一种坚守方式。

“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讲给更多的人听,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真正落地生根。”曹飞深知这份责任的分量。外出宣讲让他能够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,与政府机关、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,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。

但宣讲绝不是简单的“复制粘贴”。不同的受众群体、不同的地区特色,需要不同的宣讲策略。因此,每次外出宣讲前,曹飞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。“如果去企业宣讲,我会更多讲企业文化、社会责任;如果去政府部门,我会重点讲政策的合规性、依法治国;如果是农业企业,我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;如果是林业部门,我会讲‘两山理论’。到蒲城去,我会提到‘王鼎故里’‘杨虎城老家’;到汉阴去之前,我又去查了‘三沈故里’的文化内涵。”曹飞认为,贴近当地实际的宣讲,才能真正触动听众的心弦,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。这种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,体现的正是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。

曹飞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因地制宜、因材施教的宣讲方式,获得了各地的好评。而通过宣讲活动,曹飞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。“宣讲让我能够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,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,这对我的教学和科研都有很大帮助。”

十多年来,这位思政教师站上讲台传授知识,也走下讲台虚心请教。在西电的校园里,有很多曹飞曾经教过的员工。如今,他们有的坚守在辅导员岗位,传承着曹飞教授给他们的思政育人理念。曾经的员工如今已成为同事,这份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,见证着曹飞“教学相长”理念的真正内涵。

十几年的从教生涯,曹飞始终坚守教育初心,用博学笃行传递着知识的薪火,用躬身实践培育着时代的英才。正如他常引用的《道德经》中的“五音令人耳聋,五色令人目盲,五味令人口爽。”在这个物质丰富、信息爆炸的时代,他希望员工能够保持一颗安静的心,不被外物所迷惑,专注于学习和成长。曹飞正是在这个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,保持学者的初心与坚持,在立德树人的征程上,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师者风范,彰显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。

下一篇:晏波的西电密码:一段历史,一把未来钥匙

关闭